目的 即使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hakic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能有效降低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的屈光度,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但人工晶状体与自身晶状体之间的距离会对自身晶状体产生影响。本文通过人为改变瞳孔直径的办法检查二者之间距离的改变,以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调节的改变对拱高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5例(10眼),行TICL(Toric ICL V4型,瑞士Staar Surgical-AG公司)植入术。术后6个月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正常情况下拱高以及缩瞳后拱高。
结果 术后6个月,80%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患者裸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达到甚至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较术前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859.6±235.9)/mm2,,术后6个月为(2635.8±205.1)/mm2,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情况下拱高为(0.317±0.072),缩瞳后拱高为(0.192±0.062),缩瞳前与缩瞳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缩瞳后拱高下降。
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可以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但随着调节的发生,拱高相应改变,有可能引起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移位,晶状体前囊下混浊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