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动态观察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前后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探讨与弱视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寻找弱视诊断的客观指标。
方法 随机选取30例(6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实验组。29例(58眼)双眼矫正视力均为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OCT—3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进行动态观察并行相关分析。
结果 对照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个月和6个月时与初诊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屈光参差弱视患儿多为单眼弱视,我们将该组分为弱视眼组和非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3个月和6个月时与初诊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实验组中的弱视眼按弱视治疗效果分为无效组、进步组、基本治愈组,无效组和进步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个月和6个月时与初诊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本治愈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个月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个月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在弱视治疗前后的变化与弱视治疗效果有一定关系:基本治愈眼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6个月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厚度变薄;无效组和进步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6个月时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OCT技术是一种客观的辅助检测方法,可为弱视的研究提供新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