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配戴眼镜是目前公认的最为常用也是最为安全的近视矫正措施。医学验光的重要性与近视配镜的MPMVA原则已经深入人心。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近视眼镜“越戴越深,戴上摘不下来”的担忧依然广泛存在。目前,有一个相当流行的观点是:青少年多为假性近视,不能过早配镜,以免“弄假成真”。然而,这与中医治则相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产生的中医治则如“未病先防,既病早治,治病求本,辨证论治,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经受了时间的检验。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根据中医治则进一步完善青少年近视配镜原则,以便更好地为视力保护服务。
方法:根据现代眼科视光学与视觉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中医治则,探讨如何完善青少年近视配镜原则。
结果:现代眼科视光学与视觉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发育与正视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视力通常于5~7岁发育正常,正视化通常于13~14岁完成。视觉环境对于人的视觉发育有重要影响。在9~12岁之前的视觉发育敏感期,特别是2~3岁之前的关键期,特别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近视眼是人类对于长时间连续近距离作业的适应性反应,其主要病理机制是眼球过度增长。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发育期的动物包括灵长类动物,与凹透镜诱导眼球增长的作用相反,凸透镜抑制眼球增长。根据中医“扶正祛邪”的原则,防治近视应积极推广凸透镜抑制眼球增长以“扶正”,尽量避免或减少配戴凹透镜诱导眼球增长以“祛邪”。虽然凸透镜防治近视的疗效尚需更多的有力的临床研究成果予以证实,新的研究显示凸透镜的近视抑制作用远远大于凹透镜的近视诱导作用,为教育部全国学生近视防治专家指导组大力倡导的低度凸透镜防治近视方案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支持。中医非常重视治疗时机,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由于近视以后戴凸透镜视远模糊,这可能成为形觉剥夺性近视的诱因,以凸透镜防治近视的最佳时机是未近先防。根据近年的屈光阈值研究成果,近视眼是能够预测的。加强儿童屈光监测,对于有明显近视趋势的隐性近视,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甚至关键期以低度凸透镜进行干预可能是近视防治的有效途径。根据中医“治病求本,辨证论治与三因制宜”原则,近视眼虽然主要表现为视远不清,其根本原因是视近作业负担过重,配镜的关键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读写习惯距离及早配一副能够有效减轻视近负担的近用凸透镜。中医治病治国一理,将荀子《王霸篇》中的“主道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思想用于青少年近视配镜,提示我们对于视远不清的近视眼的防治,重点要及早配近用凸透镜治近,而不能等到看不清黑板了再治远,等到近视度数到了中、高度,即便是远近兼顾的双光镜与渐进镜也难以控制其进一步发展。荀子《劝学》篇中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据《黄帝功德记》记载,早在黄帝时代,水晶透镜便被用于观察星象、遮阳、养目、取天火以艾灸治病。据孔子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就用水晶眼镜治疗视力不良等目疾。战国时期,被誉为科圣的我国著名科学家墨翟对于透镜成像开始深入研究,其成就堪称世界领先,可惜,其学不传,几成往圣绝学。“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天目”。凸透镜最有希望成为青少年学生读写的“应假之物”,成为近视防治最为理想的常规武器。凸透镜联合适度的基底向内的三棱镜,能够同时减轻视近时的调节与集合负担,有效减轻视疲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结论:“治病求本,辨证论治”,视近眼视远不清,但其主要原因是视近负担过重,防治近视的重点应当是以凸透镜有效减轻视近负担。“上工治未病”,及早应用,未病先防,凸透镜(附基底向内的三棱镜)可望有效预防青少年近视的发生与发展。中医治则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青少年近视配镜原则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