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12例儿童眼眶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治疗
作者:王树纲  文章来源: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  点击数484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通过对12例儿童眼眶骨折的研究,探讨儿童眼眶爆裂性骨折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1.病例选择:本研究收集了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8.3-2010.10眼眶骨折儿童12例,年龄6-13岁,左眼8人,右眼4人。男性9例,女性3例。2.诊断标准:患儿有明确的外伤史;伴或不伴眼睑淤血、结膜下出血,有复视,常合并恶心,呕吐症状;临床体征表现为上转受限,可伴代偿头位;薄层CT可见眼眶下壁的骨折,下直肌及少量眶组织的嵌顿,骨折区“泪滴征”的存在(由于骨折呈裂隙状及骨折瓣的“单向阀”作用,骨折区嵌顿组织呈现“口小底大”的“泪滴”形状)。3.手术指征:明确诊断为trapdoor骨折,经过水合氯醛灌肠或表面麻醉下,下直肌牵拉实验(+),即早期手术。4.治疗方法:手术时间为伤后2-3天,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均行下睑睫毛下皮肤入路,沿眼轮匝肌下分离至眶缘,切开眶隔和眶骨膜,沿骨膜下分离至骨折区,视肌肉嵌顿程度,扩大骨折范围,还纳嵌顿肌肉,修剪HA骨板植入骨折区,分层缝合眶骨膜,皮肤。单眼加压包扎。术后6天拆线。术后行功能锻炼。
结果  1.受伤原因及就诊时间:奔跑时摔伤8人,车祸中受伤3人,拳击伤1人。就诊时间为2-7天。2.骨折部位:10人为单纯眼眶下壁骨折,2人为眶下壁合并眶内壁骨折。3.症状及体征:伤后12人均有复视,其中7人合并呕吐;3人合并眼睑及结膜下出血,视力无损害。均无眼球内陷。体征表现为上转受限,其中3人有代偿头位。临床检查:患儿第一眼位正位,患眼上转受限,6人不过中线。牵拉实验:12人均为阳性,2人牵拉可到位,但有阻力。4.手术结果:术后外观无明显患眼肿胀及结膜水肿,复视均逐渐好转;术后第一天5例患眼表现为上转位,下转受限,7例表现为上转不到位,但牵拉实验阴性。12人中6人于术后一周眼位逐渐恢复到位;4人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2人6个月内仍有垂直方向运动不到位,其牵拉试验均为阴性。
结论  儿童眼眶爆裂性骨折在受伤方式,受伤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治疗方面都与成人不同;同时,鉴于临床上对于儿童的主观症状及客观体征获得的局限性,手术远期效果和并发症有待观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