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促进角膜损伤后神经的再生以及角膜上皮再损伤后愈合的研究
作者:李纳  文章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  点击数396  更新时间:2011/9/13 11:58:00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局部应用PEDF(pigment epithelial derived growth factor)于角膜板层切开所致的角膜神经损伤的兔眼模型,通过观察角膜知觉的恢复及角膜上皮再损伤后的恢复情况,探讨PEDF对角膜神经的修复作用。
方法  (1) 12只成年新西兰白兔左角膜中央区通过3mm切口做8mm 直径范围的角膜板层切开,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局部给予PEDF(治疗组)和白蛋白(对照组)治疗各6周,术后8周内每周测量三个方位(角膜上方、中央和下方)的角膜知觉1次。(2)于第9周在手术组兔及另外3只正常兔的左角膜中央区行12mm直径范围角膜上皮刮除,术后24小时、 48小时和72小时角膜上皮染色观察角膜上皮恢复情况;组织切片tubulin βⅢ荧光染色, 观察角膜神经的恢复情况。
结果  (1)术后第4周开始治疗组角膜知觉1.54±0.47)明显恢复,与对照组1±0.3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5)。第8周时治疗组角膜知觉3.79±0.32)与未手术眼角膜知觉(4.04±0.14)无显著性差异(P=0.052),而对照组角膜知觉与未手术眼始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角膜上、中、下三点的角膜知觉无显著性差异(P>0.05)。(2)角膜上皮刮伤术后,治疗组的上皮未愈合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于角膜上皮刮伤术后24小时41mm2±7; 61mm2±7.5; 61mm2±5; P=0.012)和48小时7mm2±2; 18mm2±7; 20mm2±2; P=0.019)时具有显著性差异。tubulin βⅢ荧光染色显示治疗组角膜神经再生明显多于对照组。
结论  兔眼角膜板层损伤后局部应用PEDF可促进角膜神经损伤后角膜知觉的恢复,明显提高早期角膜上皮的愈合率,组织病理学可观察到治疗组角膜神经的增生和修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