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后房悬吊植入一片式丙烯酸折叠人工晶体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对32例因外伤、前后节联合手术、马凡氏综合症等原因造成的缺乏囊膜支撑的白内障、晶体半脱位或无晶体眼的患者睫状沟缝线悬吊植入人工晶体,其中22例植入AlconCZ70BD型悬吊式人工晶体作为CZ70BD组,10例植入Alcon Acrysof SN60AT 型丙烯酸折叠式人工晶体作为SN60AT组。主要观测指标包括手术切口大小、术前预测屈光度与实际屈光度之差、IOL表面色素沉积、术后畏光眩光不适等。随访时间6~24个月。
结果:手术切口大小CZ70BD组平均6.21mm,SN60AT组平均4.95mm;3月后检查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测值之差,CZ70BD组+0.305±0.925 D,SN60AT组+0.296±1.011 D,差异无显著性(p>0.05);IOL表面色素沉积两组分别有6例(27.3%)和3例(30%),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畏光眩光不适两组分别有5例(22.7%)和1例(10%),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人工晶体明显的倾斜和偏位。
结论: SN60AT蓝光滤过型折叠式人工晶体两襻末端粗大,即可使悬吊缝线牢固系于晶体襻从而保证位置稳固居中,又可减小手术切口、减少畏光等不适,因此可在一定条件下作为CZ70BD型悬吊式人工晶体的替代品。
|